【工業】銅川因煤而立、先礦后市,工業起步早,是新中國成立后誕生的第一批工業城市之一,是陜西和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境內煤炭保有儲量29億噸,石灰石、陶瓷粘土、水泥配料黃土等資源儲量大、易開采,石油、風力、油頁巖等資源也較為豐富,建國以來累計為國家貢獻了7億多噸煤炭、3億多噸水泥。經過60多年發展,銅川工業形成了以煤、電、鋁、水泥為主的四大傳統產業;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7戶,涵蓋32行業大類、80余個行業小類,從業人員近3.5萬人,2021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84.15億元,較上年凈增127.9億元,自2018年以來首次突破400億元、接近500億元。
一是圍繞“建成西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定位,通過規劃布局、政策牽引、產業植入和項目帶動,聚力扭轉“一煤獨大”局面,支持煤炭、鋁業、電力、水泥四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補鏈強鏈;重點工業品產量大部分增長,其中原煤產量174.94萬噸,同比下降4.9%;精洗煤產量627.59萬噸,同比增長18.2%;水泥產量1212.8萬噸,同比增長8.7%;水泥熟料產量1267.41萬噸,同比增長6.8%;電解鋁產量30.56萬噸,同比下降0.6%;發電量105.7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8.2%,火力發電量93.52萬千瓦時,同比增長8.8%。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84.15億元,較上年凈增127.9億元,同比增長35.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二是緊盯產業前沿和關中協同發展,超前謀劃、聚力建設航天科技、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陶瓷、文化旅游體育六大產業集群,產業新型化、集群化態勢正在加速形成。我市搶抓國家軍民融合政策風口,圍繞衛星研產、火箭研產、航空發動機、衛星測運控、衛星數據應用、星座建設等產業節點,謀劃布局了深藍液體火箭試車基地、固體火箭總裝總測基地、大型無人機產業基地、商業航天城片區、航天科技產業孵化園區等,相繼引進落地商業航天產業鏈龍頭企業31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8億元,已經形成“南星北箭,中部測控與應用”的航天科技全產業鏈,基本實現了“太空有星、天上有網、地面有研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果斷布局光電子集成制造密集型產業,重點抓好產業數字化改造和光電子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以項目導入為核心加快推進光電子產業鏈集聚壯大,光電子產業產值突破10億元,較上年增長32%,實現了“從零到一”的蝶變,開啟了從資源要素驅動的粗放發展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轉變;搶抓陜西300萬輛汽車建設工程機遇,提出并堅持“陜西制造、銅川配套”的定位,按照車輪集成全產業鏈垂直分布、鑄造鍛造全工藝流程生產、鋼材鋁材全適用材質制造、乘用車商用車全領域配套目標定位,初步形成了從原料供應、配套加工、集成制造、生產服務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生態,已是全省重要的汽車零部件配套基地。裝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32戶,完成工業產值25.91億元,同比增長9.2%,拉動全市產值增速0.6個百分點;按照“內培外引”發展思路和做精藝術瓷、做活日用瓷、做大建筑瓷、做新工業瓷“四條線”,圍繞高端陶瓷粉體、電子陶瓷、生物陶瓷等重點領域,實施先進陶瓷“育鏈、建鏈”行動,新型建材及先進陶瓷產業鏈共有規上企業74戶,1-12月完成產值113.92億元,同比增長21.62%,拉動規上工業產值增速5.7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集研發生產、物流運輸、觀光體驗、文創推廣于一體的現代陶瓷產業集群;全市共有醫藥加工類企業9家,規上企業5家,主要生產膠囊劑、片劑、顆粒劑、中藥提取物、中藥飲片5大類,近800個品種;編制了《銅川市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策劃》,挖掘孫思邈“藥王文化”,依托“藥王”品牌和資源優勢,規劃了中醫藥產業園、藥王山大健康產業園,建成了宜君現代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園和醫康創谷科技園一期項目,全市生物醫藥及關聯企業已發展到54家,全產業鏈產值突破6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三是規劃建成董家河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園、銅川新材料產業園、耀州窯文化基地、銅川高新區等8個工業園區,董家河和新材料產業園認定為省級特色產業園,有工業企業106戶,實現工業總產值257億元,同比增長21.75%,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3%;營業收入234億元,同比增長18.41%;從業人員1.89萬人。建成、改造、盤活標準化廠房100萬㎡;園區主導產業營業收入比例平均達到50%以上;4個被確認為全省50個省級示范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非煤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比重由達到70%以上。依托重點園區認定了5個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雙創基地,重點園區已建成省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小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4戶,現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戶。銅川新材料產業園區建成了光電子科技企業孵化器和陜西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已孵化21家光電子集成電路制造企業,達美輪轂榮獲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2021年全市在統工業品49個,有21個增長,28個下降,其中:煤炭、洗煤、水泥、電解鋁、發電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4增2降”。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84.15億元,較上年凈增127.9億元,同比增長35.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兩年平均增速5%,位列全省第4,占GDP比重35.8%,較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對GDP貢獻率達37.3%,拉動GDP增速2.8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利潤總額47.34億元,同比增長1.6倍。工業投資增速6.9%,兩年平均增長7.5%,分列全省第5和第4。
【農業】畜牧漁業:近年來,我市按照“生態綠色化、生產高效化、產品優質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思路,緊扣動物防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產品提質增效等重點工作,統籌謀劃產業發展,科學策劃包裝項目,創新性開展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等工作,推動全市畜牧漁業快速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市生豬、牛、羊、家禽存欄分別是7.78萬頭、1.34萬頭(其中奶牛0.51萬頭)、3.4萬只、253.24萬只。肉、蛋、奶、水產品產量分別是1.22萬噸、2.37萬噸、2.81萬噸、0.21萬噸。全市畜牧漁業總產值100314萬元。
[產業布局不斷優化] 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南部塬區奶畜和生豬為主、城郊區家禽為主、北部山區肉牛肉羊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宜君縣形成以生豬、肉兔為主的“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模式;印臺區、王益區形成以生豬、蛋雞為主的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推動、產業聯盟聯結發展模式;耀州區形成以肉羊、奶山羊為主的產業強鎮、特色畜牧小鎮發展模式。全市基本構筑起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產業化經營格局。
[基礎產能持續擴大] 先后引進了新希望、大北農、英聯飼料、上海題橋等一批國內農業龍頭領軍企業,帶動了本土社會資本投資建設了印臺生豬產業園、關莊萬只奶山羊特色小鎮等重點項目,培育了一批新型養殖主體。全市現有養殖業經營主體共2426家,畜牧漁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0%左右,畜牧漁業已成為我市農業第二支柱產業。
[生產方式提質增效] 全市規模以上飼養量占全市總飼養量的75%以上。近50個養殖場被命名為部、省、市級標準化示范場,18家養殖場取得了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了85%以上。大型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正逐步向智能化發展。良種繁育、秸稈飼料化、清潔能源供暖、糞污資源化利用、種養循環等一批關鍵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全市第一個陸基高位圓池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建成投產,南美白對蝦、中華絨螯蟹首次在我市試養。
[糞污利用成效明顯] 制定了《銅川市2021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舉辦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培訓班,培訓人數80余人,指導印臺區、耀州區35個規模養殖場實施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完成了127個大型規模場糞污資源化利用相關數據及配套驗收文件的審核、修改及上報工作。目前全市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9.88%,規模養殖場設施配套率達到99.03%。
[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順利開展] 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通知》,成立了市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辦公室和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辦公室,成立了相應的專家組。邀請省級專家來銅開展普查技術培訓4次,培訓覆蓋區縣和重點鄉鎮,入場開展指導服務35場次。實行普查周調度、月通報制度,每周在工作群中以系統數據為準對各鄉鎮進度進行公開,月底以正式文件對各區縣進度進行通報。全市畜禽種質資源普查行政村數量431個,完成率100%;應普查水產養殖主體43個,已經完成系統填報43個,完成率100%。
[動物疫情保持穩定] 充分發揮動防安指辦牽頭抓總作用,召開了聯席會,印發了《銅川市動物防疫和畜產品安全指揮部辦公室2021年工作要點》《關于印發2021年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等一攬子文件,對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防疫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夯實了各部門、各區縣工作任務,形成了信息共享、緊密配合的工作局面。逐縣進行了非洲豬瘟防控及防疫技術培訓,邀請省級專家開展了非洲豬瘟檢測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區縣獸醫實驗室人員檢測水平。采用“倒查”的督導方式,對各區縣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和春秋兩季動物集中強制免疫工作落實等情況進行督查指導,當面下發了整改通知,進一步夯實了工作責任。認真開展了“大清洗、大消毒”等一系列行動,扎實推進動物防疫信息化、強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補”等工作,全市動物疫病防控水平進一步提升。
[畜產品和水產品質量不斷提升]組織開展了全市“瘦肉精”、生鮮乳、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等一系列專項行動,發放《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等資料1000余份,檢測各類樣品2000余份,爭取省級資金60萬元,實施了獸用抗菌藥減量化創建項目,全市畜產品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糧食生產:2021年,我市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5萬畝,集成推廣以優良品種、測土配肥、標準化機播、農機深松、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采取人工增雨、防雹、專業化統防統治等措施,開展災害性天氣預防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撥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資金8580萬元、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988萬元,實施糧食政策性保險政策,提高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夏糧播種面積32.74萬畝,總產量6.88萬噸,實現豐收。
中藥材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決定》精神,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銅川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按照“規?;l展、標準化推廣、企業化帶動、品牌化培育”的思路,落實目標責任,加強技術指導,全力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2021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69萬畝,產量6.4萬噸,產業呈現出穩步健康發展的態勢。
【商貿】2021年,銅川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09億元,同比增長12.0%,高于全省平均5.3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5;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額10.06億元,同比增長40.8%,位居全省第3,連續23個月位居全省第一方陣,榮獲2021年全省穩外貿先進單位稱號。
【商貿服務業】保障民生、擴大內需,推進商貿流通發展?! ?/font>
2021年,市商務局大力開展促消費系列活動,提升汽車、餐飲等傳統消費,加強夜娛夜購等夜間消費,先后開展“享美好生活”2021秦樂購、“養生銅川 美美消費”等活動,引導鼓勵各商貿流通企業開展50余場促銷活動,累計組織恒潤食品、綠之藍等50家企業先后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第五屆絲博會等線上線下展會15場,累計采購銷售額達到3000余萬元。舉辦了“銅川味道·首屆養生藥膳廚藝技能大賽”,評選出15道精品藥膳獎和15個銅川名小吃。組隊企業廚師代表赴浙江參加中華藥膳烹飪大賽并榮獲團體金獎。評選出4家藥王孫思邈養生“示范店”、9家藥王孫思邈養生“培育店”,認定李家瓷坊等7家“銅川老字號”企業。評定銅川美食街、耀州區文廟步行街等6條街區為“銅川特色商業街區”,王益區文化宮商業步行街被納入第三批省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引進落地旗艦店和小米之家等體驗店11家、電子商務企業46戶,培育商貿市場主體70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42戶,市場主體不斷完善,消費潛力不斷釋放。
【外向型經濟】擴大開放、搶抓機遇,提升對外服務水平
2021年,市商務局積極搭建對接平臺,持續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涉外企業全覆蓋,完成外貿大數據信息平臺建設。引導新區管委會與空港新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中省取消的29項行政許可事項,下放的4項行政許可事項全部承接到位。指導王益經開區積極申報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項目,對園區廠房等基礎設施給予扶持。協助陜果公用型保稅倉庫完成擴容建設面積達到4000㎡,指導企業依托首啟復材、天健九方等進口企業開展保稅物流業務,實現保稅物流進出口3.3億元,出口集成電路、光電子元器件192萬元,進口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及器具1.7億元,半導體制造設備1.5億元,知識密集型進出口額突破式增長。舉辦外經貿知識培訓會,主動上門問需求解難題。培育招引玲瓏輪胎等外貿備案企業26家,累計外貿備案企業達205戶,外貿主體不斷壯大。組織全市相關單位和企業參了加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進博覽會,其中11家企業(機構)達成了簽約協議,涉及金額6.13億元,通過連續四屆參加進口博覽會,宣傳了銅川優勢特色產業和資源稟賦,全面展示了銅川悠久的歷史底蘊和對外開放的姿態。
【電子商務】聚焦引領、立足特色,創新優化電商經濟發展。
2021年,銅川市電子商務零售額23.47億元,同比增長19.81%,其中農村電子商務零售額2.97億元,同比增長28.57%。耀州區、印臺區、宜君縣列入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縣,耀州區二次獲得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京東智聯云數字經濟產業園、王益數字經濟產業園被評為銅川市2021年數字經濟示范園區,宜君縣電商服務平臺和宜君縣鄉村物流共配倉平臺被評為銅川市2021年數字經濟示范平臺,京東云倉和宜君縣鄉村物流共配倉榮獲2021年數字陜西建設優秀成果和最佳實踐案例。組織線上櫻桃節、“618銅川熱愛購”等線上營銷活動,利用線上直播和會展促銷帶動農特產品銷售6900余萬元。加強電商人才培養,全市全年累計培訓電商站點負責人、返鄉青年、創業大學生1547人次。持續開展鹽銅協作幫扶,向鹽城銷售我市蘋果、櫻桃、核桃、香菇等地特農產品達2355萬元,拓展農特產品銷售渠道,40個線上專館專區農特產品銷售額達2132萬元,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行業監管】切實履責、擔當作為,防范化解行業安全風險。
2021年,市商務局認真履行商貿和成品油領域安全生產行業監管責任,提高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印制下發《商貿和成品油領域安全生產手冊》500冊。聯合開展“保安全、迎建黨百年”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集中攻堅行動和“防風險、保安全、迎全運”安全生產專項檢查。對域內加油站、商場、酒店、二手車交易市場、廢品回收站(點)進行安全檢查140次,商貿企業260家,下發整改通知單46份,對19家物流倉儲等場所負責人開展集中約談,督促整改消防隱患106個,對市級掛牌督辦的5個消防隱患問題督促到位。扎實推進“雙百雙千”工作,建立聯系重點商貿企業制度,累計走訪企業1365次,解決問題23個。深入開展城鎮燃氣安全專項檢查,提高城鎮燃氣安全使用。加快推進高排放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工作,減少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保障高排放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工作經費,支持柴油貨車尾氣排放深度治理。全年商貿領域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未發生任何安全隱患事故。
【疫情防控】完善機制、強化保障,統籌推進防疫情保供應。
2021年,市商務局精心安排部署,完善商務領域疫情防控機制,多次深入全市商貿企業開展全覆蓋專項檢查,對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的企業現場下發整改通知書,責令立即整改,切實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線。疫情關鍵時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建立保供體系,對重點批發市場、超市“米面糧油肉蛋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動態監測,開辟物資調運“綠色通道”,辦理民生保供通行證明,設立便民服務點,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間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場的穩定充足供應。牽頭組織協調跟進,強化服務保障,圓滿完成了西安航空學院496名師生隔離轉運工作,受到省商務廳、市委市政府領導通報表揚。
【經濟】2021年是極不平凡、殊為重要的一年,我們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聚精會神抓發展,毫不放松保安全,精彩圓滿承辦了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銅川賽事等大事喜事,戰勝了各種困難挑戰,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增長7.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9%,地方財政收入增長6.2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新增“五上”企業87戶。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首次控制在個位數。60年一遇主汛期實現“零傷亡”。我市被確定為全國工貿領域“互聯網+執法”試點市,獲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先進市。